第(2/3)页 玛丽亚的归来唤醒了他内心尘封数月的爱意。 男爵夫人内心同样不是滋味。 好不容易劝走了这位对自己“威胁不小”的家庭教师,她却重新回到了这里,再次冲击着她和上校本就不牢靠的情感纽带。 最终,在那个幽静的夜晚,在那寂静的阳台上,上校注视着在庭院中漫步的玛丽亚,胸中如翻江倒海一般。 与此同时,男爵夫人从他的身后悄然出现,扶住了他的肩头,有一句没一句的聊着。 仅仅是男爵夫人在开口,上校始终不发一言,或许是某一个瞬间,上校胸中的江海突然平息,他看向男爵夫人,已然下定了决心。 男爵夫人是敏锐的,她瞬间察觉到上校做出了怎样的决定。 她爱他,她终究选择了放手,不再紧紧拽着这个已经不再爱自己的男人。 这个故事没有狗血,仅仅有的是感情的合适与不合适。 “外面有个年轻女士,我想她不愿意再做一名修女。” 上校终于找到了他心中的所属,他缓步走到庭院之中,轻轻地走到玛丽亚的身旁。 上校自觉地坐在了玛丽亚的身侧,同她诉说着自己的衷肠。 “你知道的,当你心有所属,就很难再和别人结婚。” 两个相爱的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误会与隔阂,他们的灵魂终会跨越山海,在天涯的彼岸相合。 上校和玛丽亚的感情圆满了,可故事从开头铺垫至此的一个暗线也开始生效了,那便是政治的变化。 其实故事到这里已经可以结尾了,后面关于他们婚后生活,以及政治环境的改变,是他们感情升华的佐证,无需赘言。 《大西洋日报》用了一整版来评价《音乐之声》,引得不少看过现场演出的读者赞同。 记者笔下,认为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对音乐和舞台剧史无前例的创造性运用,并结合扣人心弦的故事、余音绕梁的歌曲、丰富多彩的人物,使得音乐剧的艺术魅力慢慢渗入到观众心中,在观众的脑海中刻下的记忆更是难以抹去。 如何在舞台上呈现出城堡庄园旷世绝伦的风光,这绝对是一次考验,但配合花园艺术中心的唯美装饰,这一切都变得容易了许多! 峡谷悠长、白雪皑皑、群山连绵、高原无望、湛蓝湖水、青葱森林,随即用号、提琴等多种乐器演奏欢快、活泼且带有古典韵味的乐曲,转入玛丽亚修女在包罗万象的大自然中欢快歌唱。 “阵阵动人的音乐,唤醒这沉睡的山峦;传唱千年的歌声,萦绕其中久未消逝。” “从湖泊涌动到丛林中,我的心想要那撞钟的轻叹。” “像游玩的溪水那般欢笑,击打在砾石上。” 山脉、丛林、溪流,每句歌词都做到与景观配对。 “这音乐讲洗荡我的心灵”与背后的蓝天白云、地上的苍翠草地交相辉映。 美妙的歌声和壮丽美景的交融营造出了一种积极向上、愉快明亮、活泼自在的意境氛围,尽最大可能吸引观众兴趣,先声夺人,也让玛丽亚的人物性格得到了提炼。 玛利亚与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也未离开音乐。她在上校家中的第一个夜晚打雷下雨,孩子们躲到她房中寻求安全感时她唱起《我最喜爱的东西》。 她告诉孩子们面对可怕、伤心的事情时要寻找快乐;积极欢快的曲调与暴风雨的夜晚形成强烈反差,表现出屋内的温馨和谐。 第二天她带领着七个孩子玩汽车、划船、歌舞的情景给观众一扫阴霾与压抑之感。 情节中玛丽亚教孩子们唱《哆来咪》,在草地上运用简单欢快的歌词让孩子爱上了音乐,并迅速的掌握音乐的基础知识。 伴随着白云游荡、清风吹拂,家庭的和谐美和自然的和谐美融为了一体,旋律与电影荧幕上的画面和声音巧妙交融,带来的感染力与冲击感不言而喻。 《音乐之声》以音乐为灵魂,贯穿全片,推动着故事情节发展的基调。 从故事开头的主题曲《音乐之声》到舞台表演的《雪绒花》,无一不在让故事步步深入,显得淳朴、简单、真挚。 歌曲《玛利亚》由修道院修女合唱,把对话音乐化,是修女们对玛丽亚“反常”和“叛逆”的一种倾诉。 院长唱到“你如何让沙滩停在海浪上”,“你如何让她停下来”,“你如何把月光留在手中”等歌词时可以看出她受众位修女的影响。 即使她认为她“只是个女孩”,但最终也决定把她送出修道院去尘世之中,推动着玛丽亚前往上校家中做家庭教师一事的到来。 另外,曲中和声的运用也表现出修女们对玛丽亚的多元感情,与片后玛丽亚出嫁在修道院结婚再次齐唱《玛丽亚》时流露的表情与感情相呼应。 《我有信心》是玛丽亚知晓自己即将面对七个顽皮的孩子和一位严厉的父亲时为自己鼓励打气。 虽然歌词中充满正能量和信心,但是离开修道院之后对于自己的怀疑和最后在到达上校家之前的一次绊脚可以看出她内心其实并不自信。 后来她又与孩子们一起游玩,学习音乐、舞蹈,并教孩子们唱《哆来咪》,把身边常见的事物和音符结合起来。 乐曲欢快、明朗、简单、易懂,彰显出朝气蓬勃、青春活力的主旋律。 其乐融融的景象与开始玛丽亚在这个大家庭受到的排挤形成了鲜明对比,表明孩子们对于玛丽亚的彻底接纳,也为接下来上校解封内心、“重归”家庭和玛丽亚做好了铺垫。 在玛丽亚被男爵夫人劝回修道院后,玛丽亚闭关静修,搭配上伦勃朗式用光,表现出玛丽亚内心的焦灼、挣扎、不安和举棋不定。 第(2/3)页